• 投稿邮箱:zksd@zksdzzs.com
  • 在线编辑QQ:197124493
智库时代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智库时代》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609

国内统一刊号:CN14-1391/D

邮发代号:22-570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太原市水西关街26号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zksd@zksdzzs.com

在线编辑QQ :197124493

论文鉴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鉴赏 > 正文

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1-05-10 阅读数:316

林志勇

摘 要 因为经济原因,逐渐地就形成了一部分弱势群体子女,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异常现象。本文由积极心理学方面对于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展开了分析,首先笔者对目前弱势群体子女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展开了阐述,之后又对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展开了研究,以此希望提升弱势群体子女课程的适应性,让他们能够融入学习当中,产生积极地心理品质,走出自卑,更加自信,进一步轻松愉悦的学习。

关键词 弱势群体 积极心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1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1外部原因

家庭条件不好,生活水平低是直接造成弱势群体子女产生的主要原因,弱势群体子女因为生活条件不好,经济困难,总是会表现得很“困苦”,并且他们的心理还比较脆弱,不难产生部分心理问题。这些同学也经常会由于其在生活很多方面都比不上其他人,就会很自卑,一般关乎钱财方面,他们就会表现得比较敏感,同时也会降低他们加入一些活动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故步自封,对什么事也都不积极,缺乏兴趣。有些这样的同学成熟非常早,十分独立,总是想和被人争高低,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自己,这也会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问题,就会给人带来一种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感觉,他们不善于言谈,经常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被其他人孤立,就会逐渐地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不喜欢上学,从而便会慢慢地拒绝接受教育。

1.2弱势群体子女自己的方面

虽然外界的一些条件对于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地影响,但是弱势群体子女自己的原因也很重要。他们一些性格孤僻以及偏执等情况就会导致自己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他们特别敏感,容易把别人的一句玩笑话斟酌很久,想事情可能偏激,态度比较消极,缺乏突破的心理等等。当他们觉得经济条件和其他人相距悬殊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比别人低很多,越加不自信,慢慢地就会远离伙伴们,悲伤困苦无法自拔,进一步干预他们健康人格的发展,时间长了,就容易造成他们胆怯,表达能力差的情况产生,这样很不利于他们以后的社会交往。

1.3弱势群体子女成长动力缺失

因为现在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孩子们也属于弱势群体,很多城市人往往瞧不起他们,也不愿意让他们的孩子与农民工的孩子们交朋友,对农民工子女存在着很大地误解,总觉得他们是坏孩子,让自己的孩子远离他们,此为弱势群体子女带来了很大地苦恼,这一定程度上也就导致了弱势群体子女成长动力缺失。

2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

2.1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快乐学习体验积极心理

老师在多角度应该展开课程适应性操作措施,所有老师皆应该依照弱势群体子女相关具体情况,联系学科特征展开授课。老师应该在授课时进行尊重以及关爱所有同学,应该对于所有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责;老师也应该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孩子们成长,可以利用现阶段网络技术,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向家长反应同学们的情况,与家长一起关注同学们,提升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教育应该展开课内和课外有效融合,加强与同学们之间的互动,让同学们更加自信的学习;老师还应该多与同学们谈心,培养同学们平等待人、团结合作的思想,让他们知道弱势群体子女也是和他们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都应该一起努力学习,互相帮助,大家都是一个集体当中的,需要团结友爱,帮助弱势群体子女重塑信心。

2.2个性化拓展校本课程,自信体验感受积极心理

老师应该充实个性化拓展校本课程,应该为同学们延伸知识,提升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弱势群体子女建立起学习的兴趣,此类课程能够促进同学们的发展,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可以实现同学们的选择性学习,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学校为了响应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可以进行核心素养教学等类似拓展形式课程。学校应该进行提升弱势群体子女较佳地艺术素养而展开学校特色课程设计,组织构建多种绘画以及二胡,古筝还有腰鼓等方面的一些拓展形式课程,使得弱势群体子女皆可以在比较宽广的方面内成就非凡,同时在学习当中体会校园文化的良好气氛。

2.3特色化实施德育课程,感恩情怀滋养积极心理

弱势群体子女在学习当中或者是与其他人相处当中皆会表现出一种消极自卑的心理情况,因为他们经济水平不高,会得到周围一些人的帮助,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不能够让他们觉得这是别人应该给予他们的。根据施以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悲悯情怀,让他们知道对于身边帮助过他们的人应该心存感激,怀揣感恩的心理,这样方可以铸就他们成为品质高尚以及能够对社会贡献价值的人。

2.4主题化践行教育活动,快乐体验成就积极心理

对于弱势群体的子女来说,老师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教育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感受,让他们体验幸福以及快乐。老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进社区当小志愿者的活动,让同学们多接触一些人,让同学们感受到帮助别人的乐趣,让他们懂得志愿者服务的真正具体价值,慢慢地提升了弱势群体子女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更加阳光,并且也可以帮助他们以后在对待事情的时候更加积极,进而提升他们的责任心以及上进心。让弱势群体子女能够充实其实践生活体验,也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因此志愿者服务对于同学们个人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

3结束语

培养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借助培养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这一载体,有利于不断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是形成校园文化、构建学校特色的有效路径。学校应该以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着手,能促进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加快学校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徐学俊.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2007(11).

[2] 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里健康问題探析[J].农业考古,2007(06).

[3] 王福建.积极心理学对中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09).


编辑整理:智库时代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zswk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