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zksd@zksdzzs.com
  • 在线编辑QQ:197124493
智库时代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智库时代》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609

国内统一刊号:CN14-1391/D

邮发代号:22-570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太原市水西关街26号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zksd@zksdzzs.com

在线编辑QQ :197124493

论文鉴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鉴赏 > 正文

多球供球节奏对乒乓球项目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10 阅读数:301

漆小红

摘 要 本文通过对12名初级乒乓球运动员进行无差别分组实验,采用三种不同的“一球一击”多球供球节奏对训练效果进行定量记录分析,同时运用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多球训练的供球节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找出更加接近于实际击球节奏的方法,以使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得到更加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 乒乓球 多球训练 训练效果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多球训练是乒乓球训练中一种不可替代的训练方法,多球训练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击球次数、增大了练习密度,从而增强了竞技能力等特点。现今乒乓球的发展在国内已经到了空前的地步,训练的方法也层出不穷,仅多球训练就出现了“一球一击”、“一球多击”、“多人供球”等方法,但是多球的供球节奏的研究很少,本文采取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多球的供球节奏进行研究,剖析其内在的规律并得出相关结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是探索乒乓球多球训练中教练员的供球节奏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实验选取兴美乒乓球俱乐部的运动員进行随机分组,A组为对照组1,教练员在运动员第一次击球时即发出第二个球;B组为对照组2,教练员在运动员第一次击球后等球低于台面后发第二个球;C组为实验组,教练员在运动员第一次击球落于对方台面后发第二个球,每组4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乒乓球多球训练中的情况和问题,为本文的实验设计提供依据,选择相关的对比试验方法,制定合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1.2.2实验法

2017年11月~2017年12月对兴美乒乓球俱乐部的12名运动员进行为期5个星期的多球训练,训练内容为反手拉下旋球球后接反手上旋球攻球,得出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对实验过程中的统计数据进行前后分析比较,为本文提供详细的定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的科学结论。

2实验方法与变量控制

本次实验时间为2课时/周,1.5小时/课时。实验前测定各组的初始数据,测定要求为:每人20组球,以单球的形式进行测定,教练员在发下旋球至运动员反手位,要求运动员拉下旋之后接回过去反手位的上旋都同时上台并回球至对方的反手位区域才记为成功一次。本实验多球的供球均采用“一球一击”,A组的多球供球节奏为:运动员在拉下旋球触球时教练员即发出第二个反手位的上旋球;B组的多球供球节奏为:运动员在拉下旋球后等球飞行轨迹低于球台面时教练员发出第二个反手位的上旋球;C组的多球供球节奏为:运动员在拉下旋球后等球触及对方台面后教练员发出第二个反手位的上旋球。10次课时后再次以初始测定方式测定每人的数据,并做好记录。

3结果与分析

3.1三种多球供球节奏训练结果的实验分析

由表1可知,A组在实验前后增加了3.75次,定基比为51.72%,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A组多球训练的供球节奏对训练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成效;B组实验前后的增值为4.75,定基比为63.3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B组的训练也有一定的成效;C组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增值为9,定基比高达116.13%,差异很显著(p<0.05),C组的增值大于A组与B组增值的总和,说明C组的训练效果更加显著。综上,三种多球供球节奏对运动员的初级训练效果有提高作用,很显然C组的供球节奏效果最为显著。

3.2对照组1(A组)与实验组(C组)的实验分析

A组与C组通过10课时的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A组实验前后增长均值为3.75次,C组的增长均值却达到了9次。通过表2可知,A组与C组进行t检验,t=8.15>t(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显然C组的训练效果优于A组的训练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A组的多球供球节奏快于实际击球的节奏,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的提升可能是因为运动员对击球的感觉有所提高;C组的供球节奏更加接近于实际击球的节奏,同时击球感觉也得到提高,这样C组就形成了双重的训练效应,达到了A组训练效果的2.4倍。综上所述,C组的多球供球节奏的科学性高于A组。

3.3对照组2(B组)与实验组(C组)的实验分析

表3中显示,B组的增长均值为4.75次,C组的增长均值为9次,两种供球节奏都有效果,但B组的增幅仅为C组的52.78%,且通过B组与C组的对比分析可知,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t=10>t(0.05))。由此可知,C组的训练效果远远好于B组的训练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B组的多球训练供球节奏慢于正常的击球节奏,通常情况下乒乓球的击球都是在球位于台面平面之上,B组的击球节奏太晚,所以训练设计脱离了实际的球性,但B组的成绩依然升高,可能是因为运动员对球的控制能力得到提高,故而有一定的训练效果。

4小结

(1)在拉下旋球触球时教练员即发出第二个反手位的上旋球,此类供球节奏快于实际的击球节奏,虽然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提高有一定作用,但这种提高与运动员对球的时、空感增加有关。

(2)在拉下旋球后等球飞行轨迹低于球台面时教练员发出第二个反手位的上旋球,这样的供球节奏慢于实际的击球节奏,尽管运动员会取得一定训练成效,但这种提升与运动员的球感提升有关。

(3)在拉下旋球后等球触及对方台面后教练员发出第二个反手位的上旋球,很显然这种供球节奏接近于实际的击球节奏,对提高训练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应采用这样的供球节奏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潇.多球训练在乒乓球训练中的实验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4.

[2] 刘锦.多球训练对乒乓球初学者技术水平发展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编辑整理:智库时代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zswk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