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zksd@zksdzzs.com
  • 在线编辑QQ:197124493
智库时代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智库时代》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609

国内统一刊号:CN14-1391/D

邮发代号:22-570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太原市水西关街26号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zksd@zksdzzs.com

在线编辑QQ :197124493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从单元逆向设计出发

发布时间:2020/09/03 阅读数:444

通常,教师都是严格按照教材编写顺序教学,第一单元教完教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教完教第三单元……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大都由“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组成,按照教材顺序,一篇课文教完教下一篇,所有课文教完教口语交际、写作、语文园地。年复一年,没有谁去质疑这种顺向教学法是否有问题。

那么,一个单元能否先教习作、口语交际,再教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呢?能不能把一个个教学单元放在一个更大、更连贯、更结构化的课程和项目框架上进行教学?这种逆向教学是否可行?世界上有没有相关的学术理论支持这样的教学变革?我们在大量的理论著作中终于找到了一本,这本书叫《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是一本能让一线教师脑洞大开、推进开展教学改革的书。多年前,我细读过“多元智能理论”,知道书中有“为理解而教”,但始终没有明白如何为理解而教,这部书让我通透了,知道了理解的复杂性,清楚了“理解”有6个侧面,即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当然,这本书给予我们最大的智慧是逆向教学设计,即从结果出发进行设计。

翻看着一个又一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最真实的那个“结果”是什么呢?以前,我们的单元教学从未有过这种结果的寻找。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设定几个目标,假如一个单元有4篇课文,单元目标总量肯定会有10余条,再加上口语交际目标、习作教学目标、语文园地目标,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总量肯定会超过20个。很显然,这么多目标并不是我们要寻找的“结果”。当然,“结果”找不到自然无法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反复思考,觉得一个语文学科的单元学习,学生能写出一篇本单元相关主题的文章应该是“结果”。找到这个结果并从此出发,便有了一种新的教学。先教习作(不要指导,让学生按照习作要求自由写一篇文章,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学生自改,誊写不交给老师),然后教口语交际(通过口语交际真实主题的相关教学,让学生有序、完整地说,说的目标达成后,最后让学生看看能否以自己所说、自己的文章,再来一次修改?这是口语交际给予学生的第二次自主修改习作的智慧),接着教单元课文(教师应细致研究课文,看看这组课文是否能够一一解决本次习作学生出现的若干问题。教师要根据问题重新编排课文的教学顺序。这种教法不是把课文教学原本的教学任务丢弃,而是要把课文隐藏着的写作智慧找到,让学生根据每一课的写作智慧,进一步修改文章),最后再教习作,让每个学生的单元习作变成作品。有人说,你这是指向写作的单元教学。不是的,这是从结果出发、语文单元学习本然的教学样式,这是逆向单元教学给予学生真实的学习范式。这么做不仅没有降低课文的“理解”教学,相反课文教学有了更多层面的深度,因为课文给予学生的写作智慧需要多种理解的参与才能找到。更重要的是,学生习作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自改一回(他们改了什么?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修改大多是改改错别字,改改不通顺的句子)就交给老师改了,而要经历多次多元性修改(因为每篇课文因写作智慧不同,给予学生的修改策略也不同),这样的修改是有效的,所以最终形成的文章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作品。这是顺向性教学很难有的教学效果。

比如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的编写及教师的教学顺序是:(1)古诗三首;(2)祖父的园子;(3)月是故乡明;(4)梅花魂;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语文园地(最后有一首古诗)。逆向型教学设计的顺序是:(1)先习作;(2)口语交际;(3)《祖父的园子》;(4)《梅花魂》;(5)《月是故乡明》;(6)四首古诗;(7)完成作品。不教,学生写下的作品存在哪些问题?一是绝大多数学生会用“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目;二是100%的学生不会用诗歌的方式来写;三是许多学生的文章缺少对话句,或者对话句形式非常单一;四是不少学生的文章中有趣的文字少。

《祖父的园子》给予学生四种写作修改智慧:一是课文与书,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对话句,使用了多种类型的对话句;二是《祖父的园子》中有很多“有趣的文字或段落”,文章有趣,读者读了都会笑;三是这篇课文有多处环境描写;四是这篇文章写的是祖父,很多学生都写父母。

《梅花魂》给予学生两种可以接受的写作智慧:一是《梅花魂》三个字,尤其“魂”字,有着一种力量,那就是能让读者迫不及待地读这篇文章,你们都用“那一刻,我长大了”,能有这样的力量吗?二是这篇文章写了外祖父的哭。你见过你的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哭过吗?你的文章写过他们的哭吗?那一刻,是你哭,还是大人哭?

《月是故乡明》给予学生两种独特的写作智慧:一是这篇文章是篇末点题,简短的一句话,力量很强大!二是这篇文章出现了“三潭印月”(西湖的景),引用了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句子,谈了洞庭湖,还写了北京、济南、欧洲的月亮,瑞士湖上的、非洲大沙漠中的、大海中的、高山上的,还有朗润园里的……不写这一切,如何才能显现“月是故乡明”?这种写法,实在高啊!

“四首古诗”给予学生的写作智慧是:可以用诗的方式(比如新诗)来写“那一刻,我长大了”。课文还是那篇课文,原来的教学目标一个不少,但加上几条写作智慧,促使学生多次修改,最终形成的文章不就是作品了吗?小学四至六年级,绝大多数的单元可以这么做,假如四年小学语文的单元都这么教,学生的习作都变成了作品,还会有谁说孩子的语文素养没有形成呢?

当教师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设计,才会让课堂充满创造性。看我国百年语文教学史会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有不少问题,也许与大多数教师没有用这种逆向思维进行教学有关。

(作者系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0年09月02日第4版 


编辑整理:智库时代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zswk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