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zksd@zksdzzs.com
  • 在线编辑QQ:197124493
智库时代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智库时代》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609

国内统一刊号:CN14-1391/D

邮发代号:22-570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太原市水西关街26号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zksd@zksdzzs.com

在线编辑QQ :197124493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涉农高校要争做新时代高校强农兴农的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0/10/25 阅读数:411

[摘  要]强农兴农是党中央赋予涉农高校的战略使命。涉农高校要发扬强农兴农的优良传统,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优势,主动担当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谋划提出了“12345”发展思路,争做新时代高校强农兴农的排头兵。

[关键词]脱贫攻坚;强农兴农;乡村振兴;高等农林教育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在这个重要战略交汇期,涉农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更高要求践行“强农兴农”的责任担当,以更大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强农兴农是党中央赋予涉农高校的战略使命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50多所涉农高校的100多位书记校长和农林专家回信,殷切希望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涉农高校的重托,为新时代涉农高校办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责任。

深刻把握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以及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高度,从“强农业”“兴农村”“创一流”三个方面去理解。

“强农业”的根本是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我国要加快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破解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发展相对缓慢的短板制约,迫切需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插上科技和人才的翅膀。

“兴农村”的本质是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涉农高校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有着显著的学科优势,肩负着不可替代的神圣职责。

“创一流”的核心是服务国家战略。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各自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涉农高校要创一流,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乡村振兴为主战场,科学把握未来农业的特征和趋势,突出内涵建设,在服务“三农”的伟大实践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涉农高校要发扬强农兴农的优良传统

新时代赋予了涉农高校新的重要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高等农林教育责无旁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林教育重任在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等农林教育义不容辞;打造美丽幸福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作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要发扬强农兴农的优良传统,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优势,主动担当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20世纪30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开发西北”“兴农兴学”的呼声中诞生,开始了“育农人、兴农学、行农事”的办学实践。历经抗战烽火,学校形成了“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传统,“亲近农业、亲近农村、亲近农民”的办学作风,内化为强农兴农的优良办学基因。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农业科教事业开枝散叶,强农兴农的办学基因传承扩展,先后孕育产生一批农业科教机构。20世纪末,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国家探索推进科教体制统筹改革,将同处杨凌的7所农业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使强农兴农的办学基因深度重组与融合。合校20多年来,学校牢记国家赋予的“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和高水平科技支撑”的崇高使命,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区校融合,走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系统构建了强农兴农的办学体系,使学校办学基因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发扬光大。

构建强农兴农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以培养农林学科学术精英、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农业农村社会发展的领导者为目标,根据西部旱区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形成了农林水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倡导卓越农林人才教育理念,构建了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三农”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构建了“思政课+课程思政+实践课堂”的思政育人格局。充分发挥学校试验场站众多、生态类型多样的资源优势,构建了以大生物学实践教学、生态文明教育、生态保护实践为主体的“三生”实践育人机制。

构建强农兴农的科技创新体系。学校建成3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研台站、18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71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系统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科技创新体系,取得显著成绩。

构建强农兴农的学科融合发展体系。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聚焦旱区农业发展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依托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打破学院界限,集成学科优势,规划建设了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动物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五个学科群。

构建强农兴农的社会服务体系。学校探索建立由科技推广、脱贫攻坚、职业培训、联盟协同、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体系。创建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不同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28个长期稳定的农业试验示范站、46个示范基地和100多个示范园,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被誉为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学校致力于脱贫攻坚,建立了由书记帮镇助力团、专家教授助力团、研究生助力团、优秀人才先锋队组成的“三团一队”智力扶贫新模式。

构建强农兴农的咨政服务体系。学校成立了旱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西部发展研究院、六次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围绕我国旱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咨政服务,组织完成50余份咨政报告。2018年以来,学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先后组织3000余名师生,深入西北五省以及内蒙、西藏等省区47907个行政村进行调查,发布了《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报告》,为区域地方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以更高要求、更宽视野争做新时代强农兴农的排头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切实践行新时代强农兴农使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系统深入研究,提出了“12345”发展思路:认真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努力方向,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切实履行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积极创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标杆、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标杆、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简称“五个标杆”)。特别是创建“五个标杆”,是学校实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引领学校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导向,更是学校争做强农兴农排头兵的具体实践。

第一,争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标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建设卓越而有灵魂的一流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目标,争做新时代农科建设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一是深刻把握未来农业“三产融合、主体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装备智能、全球配置”六大特征,全面加快新时代农科建设步伐。二是以重点科研基地和一流学科群为载体,优化学科布局,加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促进研究生教育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将相关优势研究领域建成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高地。三是以学校在国内外建设的试验示范站为载体,设立“乡村振兴”“智慧农业”“绿色发展”“一带一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项目,以“项目制”引领农业农村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二,争做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标杆。一是围绕区域主导产业,优化重组学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汇聚科技资源,提升创新效能。加快培育建设家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谋划建设旱区生境模拟系统大科学装置和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二是按区域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凝练一流学科群建设方向,优化PI团队组成,强化校内外、国内外合作机制,把学科群打造为解决旱区农业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的创新高地、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国际合作交流高地。三是与杨凌示范区密切合作,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在生命科学前沿、人类健康、农业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等领域,按高起点、国际化要求建设若干新兴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使其成为旱区未来农业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和技术突破的加速器。

第三,争做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以探索建立若干整县域、整乡域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样板为主抓手,实现由聚焦服务第一产业向服务三产融合转变,由重点服务产业发展向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转变,由点上做亮线上做强向整区域做亮做强转变,打造升级版社会服务新模式。一是做好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创立的“三团一队”扶贫模式转换为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的升级模式。二是把在不同区域建设的“五位一体”核心试验示范站转换提升为学校按整县域、整乡域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站”。三是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建设若干产业研究院,协力推进乡村振兴。四是实施乡村振兴信息化服务行动计划,建立网上试验示范站和综合信息服务站,协助地方政府打造若干数字化乡村振兴样板,积极推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五是依托农民发展学院和各类试验示范站,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训计划,打造农村干部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标准、新模式、新品牌。六是实施乡村振兴智库建设行动计划,做实做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

第四,争做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区位和合作基础优势,将学校强农兴农成果向“一带一路”辐射推广,惠及沿线国家农业、农村、农民。一是进一步做实做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持续扩大联盟影响力、凝聚力和贡献力。二是借鉴学校创立的以大学为依托的科技推广模式,在丝路沿线国家不同生态区域布局建设若干试验示范园(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已建成的8个海外试验示范园(基地)基础上,与所在国政府、科教机构和企业合作,打造2-3个对所在国具有重要贡献、在“一带一路”具有重要影响的试验示范样板,使其成为我国农业科技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辐射窗口。三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比什凯克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时提出的关于在陕西设立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倡议,系统谋划和扎实落实学校承担的相关任务。四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扩大留学生培养规模,为沿线国家输送更多知华友华高素质人才。

第五,争做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面对新时代国家对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学校的新定位、新要求,学校将遵循“立根杨凌、校区融合、开放发展”的原则,按照“一家人、一体化、一盘棋”的思路,探索深度融合新机制、新模式,打造校地合作新境界、新高度。一是以主人翁精神助力杨凌示范区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在推进“三区三高地”建设中将学校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二是协力推进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和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农业片区建设。三是探索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切实履行双方共同肩负的国家使命,在携手履行支撑引领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崇高使命中作出开拓性、创新性、引领性的贡献。

【作者吴普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原载2020年第20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整理:智库时代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zswk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