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zksd@zksdzzs.com
  • 在线编辑QQ:197124493
智库时代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智库时代》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609

国内统一刊号:CN14-1391/D

邮发代号:22-570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太原市水西关街26号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zksd@zksdzzs.com

在线编辑QQ :197124493

论文鉴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鉴赏 > 正文

从文化景观到人文思考

发布时间:2020-08-25 阅读数:393

吴懿

摘 要 从古至今对于陶渊明思想的研究日趋细化,本文则通过对文化景观的思考,以景观为剖析点深入了解陶渊明的思想精神。

关键词 庐山桃花源 文化景观 菊 酒

庐山脚下的康王谷,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为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场地,并在此后的历史中不断积累着类似的主题文化,这对于从文化景观中探寻陶渊明的精神思想有实质性的客观条件。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人们渴望自由与幸福的乌托邦。它无疑是虚幻的,但是庐山桃花源景区真实的山水田园、阡陌纵横、水草鲜美对于体验陶渊明的理想世界是对从文化景观到人文思想精神的进一步思考。桃花源景区总面积约有一万多亩,是庐山的第一大峡谷,由外至内大约十公里的路程,沿路溪水流淌、山水与田园相伴、青草与鸟兽栖居,陶渊明从辞官隐居后回归自然生活,便是在这清幽之地度过余生。陶诗中的意象透彻玲珑,从精神层面或宇宙人生真谛上具有较强烈的诱导性和暗示性,可从菊、酒、松等客观实物中体验到别样的感情与哲理,在回归田园生活之中,渊明见桃花源而悟道,或许就是因为在那一刻进入不垢不净得无分别的思想境界,于是超越时空因果,超越一切有无分别,从农耕生活中的经历见解中彻底解脱出来,物我浑融、超形入神的意境,被历史写入景观之中。

1东篱菊

中国文化在对于人格的审美中注重品德,自然山水的审美中注重道德,《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自然山水是可以做道德依附的客观载体,自然可以作为人格的参照,对于观景、写景可以看出道德人格的投射,也可以透过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来反思进行思考与修炼。

菊花是中国人的观念中具有德行的自然景观之一,陶渊明之后东篱菊才成为隐士幽人之花,代表着疏野淡泊、素淡清幽、平静高远一类仁人志士用来寄托情怀的自然景观。渊明诗爱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酒》其七)、赏菊“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薄二首》其二)、慕菊“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饱含赞美之情地去进行诗意化的描绘,使菊成为林中佳色、士人爱之。陶渊明对于菊花的喜爱源自对自然界观察所得符合自己内心对于品格道德标准的定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于文化景观的意化,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悠然于世,心境高远 ,人与自然和谐一体。菊成为一种意象,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观菊投射的是陶渊明的精神,强调的是意象的高清深意,这就是文化景观—菊的深刻内涵。

2酒——谷帘泉

在庐山桃花源景区内有着享誉天下的“天下第一泉”,又名“谷帘泉,它位于桃花源谷底,发源于大汉阳峰之水 。陶渊明隐居在今庐山市星子县,酷爱饮酒 、制酒,而美酒的制作是离不开甘甜的泉水,渊明常常自酿、自斟、自饮、自醉、自眠,“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这种乐趣显然是饮酒之乐的一部分,饮酒诗的背后暗含的是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以及亲近自然的、回归田园的坚定。

酒后的渊明是沉敛下来,放松下来,进入平和、舒缓、浑然的内心世界,在山水田园的环境之中,在幽静旷野的山泉之间,独自品味着醉后舒适的余韵。独自饮酒,是在自我空间中的自我观照,是悠闲自适的放松,以景观为媒介,达到自我与自然的交流,景观成为陶冶情趣的对象,成为悠然心境的参照。

3桃花源

陶渊明所创造的桃花源,是一种多重含义的文化想象,因为有其明显的理想性,让人唤起哲理思想;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这与中国农耕文明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同时包含着陶渊明自己生活的切身体验,桃花源景区的文化景观具有客观与主观的、虚幻与现实的结合。

《桃花源记》描写的都是充满温情、和乐融融的场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奚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一个充分体现自然风貌的社会。陶渊明采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加大了情感浓度,提高了意境密集度,通过对简单景色的描写,实则主观精神通过作品的意象和体制表现出来的整体的质朴的艺术风貌,由语言、意象来营造,表达出寄情山水的渴望,以及对现实世界官场制度黑暗、战乱生活的痛觉的痛斥,语绝而意不尽。卓越的景物描写,把“桃花”“田园”的意象运用推进为境象的创造,把陶诗的象喻性修辞手段升华为跟高级的象征艺术,即面对现实的历史拷问和梦幻式的神游,一切的因果起源记录在山水之间,文化景观的传承便是在一步步的历史长河之中見证着一代代的诗人心境的升华。

庐山桃花源的文化景观被赋予了高雅与超脱的象征,陶渊明“桃花源”的理想社会其使用范围已经扩大了,不在仅仅作为一个具体生活状况,而是将之泛化作为一种理想文化的象征来看待。《桃花源记》不在仅仅是一种文化,而是可以使其所指向的景观承担文化上的物质载体,有陶渊明思想的印记,也有着人生经历和感情层面上的心灵轨迹写照的文化沉淀。在解读文化景观的同时,分析庐山桃花源景区文化景观,顺着历史文化的脉络,对于理解陶渊明的精神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中华书局,2018.

[2] 朱利安.山水之间:生活与理性的未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 汉宝德.物象与心境[M].三联书店,2017.

[5] 萧驰.诗与它的山河:中古山水美感的生长[M].新知三联书店,2018.

[6] (法)郁白.悲秋:古诗论情.[M].叶潇,金志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整理:智库时代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zswk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