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zksd@zksdzzs.com
  • 在线编辑QQ:197124493
智库时代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智库时代》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609

国内统一刊号:CN14-1391/D

邮发代号:22-570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太原市水西关街26号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zksd@zksdzzs.com

在线编辑QQ :197124493

论文鉴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鉴赏 > 正文

网络欺负行为对大学生自尊、积极心理健康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09 阅读数:378

余冰

摘 要 一直以来,积极心理健康因其重要性引起了全世界各界人士及政府的高度重视。网络欺负行为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它与传统的欺负形式一样,都属于侵犯性行为。自尊对个体的积极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都存在这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实验表明:自尊是抑郁和焦虑反应的缓冲机制,自尊是个体维护身心健康和生命存在的缓冲因素,当受到外源性或内源性的打击或压迫时,它将驱动应对方式去防御和解决,使自己维护或重新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欺负行为、自尊与积极积极心理健康之间相互影响,希望各界人士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共同营造和谐社会、减少网络欺负行为。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欺负行为 自尊 积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网络的匿名性及便捷性,使得网络欺负行为广泛发生网络欺负是一种攻击行为,指人们运用电子渠道,多次重复性地伤害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个体的行为一项针对女大学生的研究表明,27% 的被试报告参与过网络欺负 ( 3% 是欺负者,17% 是受害者,7. 2% 是欺负 / 受欺负者) ,17. 4%报告有抑郁情绪。大学生是网络的重要使用者和广泛参与者,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欺负行为、自尊和积极心理建的关系进行探讨有重要意义。

1网络欺负行为对大学生自尊、积极心理健康的影响

1.1积极心理健康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多次(1946,2001,2003,2008)对积极心理健康进行定义和重新定义,这些定义都包含着三个要点:一是积极心理健康的价值。积极心理健康对人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积极心理健康对自身幸福、所在家庭幸福和能否对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积极心理健康包括各种要素。在积极心理健康的各种要素中,自我效能是最为重要的一条。因为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认识自己能力基础上的,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认识能力强,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自我认识能力弱,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也决定了个体能够应付自如的处理自己的工作。三是积极心理健康目标。也就是达到某种幸福、良好状态(尹可丽,2012)。

1.2网络欺负行为

网络欺负行为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欺负方式。它是指个体或群体针对其他个人或群体实施的如踢出聊天群、发送恶意信息和不良图片、公布他人隐私等对他人感受具有伤害性和对他人人格具有欺侮性的负面行为。它以网络和电子设备为媒介,几乎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且旁观者众多,因而网络欺负行为会对受欺负者产生重大影响。西方学者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重视对网络欺负行为的研究,近几年,网络欺负行为也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中职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承受的压力较同龄人青少年多得多,因而内心或多或少有失落、愁悵、懊恼和彷徨。再加上大学生脱离父母的监控,自我观念尚未成熟,情绪易波动,行为自控能力较低。

1.3积极心理健康与自尊的关系

自尊对个体的积极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都存在这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钱铭怡,肖广兰,1998;钱铭怡,黄学军,肖广兰,1999)。实验表明:自尊是抑郁和焦虑反应的缓冲机制,自尊是个体维护身心健康和生命存在的缓冲因素,当受到外源性或内源性的打击或压迫时,它将驱动应对方式去防御和解决,使自己维护或重新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当个体受到的打击或压迫十分严重时,自尊的内部机制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害,这样的情况也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张向葵,田录梅,2005;丛晓波,田录梅,张向葵,2005),Maslach(1993)强调自尊对个体的感情耗竭存在影响,因为当个体出现疲倦状况,个体会进行自我评估及对自我认同感的评估,假如自尊水平低,则个体对自我感认同程度低,心理上则会更敏感、软弱,更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在人际交往时更容易退缩,对压力环境更不能适应。有研究者指出,自尊水平越高,会采用更加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自尊水平越低,会更加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岑延远,郑雪 2005)。更加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个体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效率,能够让个体减少挫败感,有助于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当前关于 MHC-SF(青少年版)聚合效度的研究表明,自尊不仅与心理幸福感有关,也与情绪幸福感有关,心理幸福感的六大特点之一是自我接纳,接纳包括优点和缺点(Ryff,1989)而且自尊侧重于积极自我判断(Rosenberg,1979),这种一般的自我情感与情绪幸福感吻合。

2工具

(1)网 络 欺 负 量 表 ( Cyberbullying Inventory ,CI)Erdur 和 Kavsut 编制,共 36 个条目,包含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 2 个维度要求被试报告一个学期内实施网络欺负行为和遭受网络欺负行为的频率,采用 1 ( 从未有过) ~ 4 ( 5 次以上) 4 点计分。针对中国被试的研究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在本研究中,2 个维度的 %Z 系数分别为0. 79 和 0. 85。

(2)简版积极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青少年版)。简版积极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青少年版)共 14 个题目,计分方式是6点记分,“从来没有”计 1 分,“1次或是2次”计 2 分,“每周一次”计3分,“每周2次或是3次”计4分,“几乎每天”计5分。“每天”计6分。MHC-SF(青少年版)的Cronbach %Z 系数为0.88,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Cronbach %Z 系数分别为:0.85、0.70、0.82。

(3)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SES 是Rosenberg在1965年编制的.一共包括10个条目,是对个体总体自尊水平的自我报告。共10个题目,五题为正向记分,五题为反向积分,计分方式是自评式 4 点记分,“很不符合”计 1 分,“不符合”计 2 分,“符合”计3分,“很符合”计4分。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Cronbach %Z 分别为:正向计分:0.64;反向记分:0.84;自尊总分:0.74。得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

3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现状分析

目前对网络欺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一方面,青少年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发生网络欺负行为;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网络自我保护能力不强,需要对青少年的网络欺负行为进行有效干预,一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形式多样化,不同性别的网络欺负行为存在差异性,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成为网络受害者性别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男生和女生应对方式不同,在遇到自身难以应付的事情时,女生一般会及时和闺蜜、老师进行交流,表达心中的想法,而部分男生会选择一个人承受,从而一定程度上更加依靠网络去发泄自身情绪;第二,男生多选择理工科专业,容易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面临网络使用的几率更高,更可能成为欺负者。但是,欺负者与受欺负者往往是相互转换的,当男生在网络上对他人实施欺负行为后,自己也将成为下一个被欺负的对象。

4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经营“绿色网络”,建立网络实名制度首先,应积极打造“绿色网络”,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采取限制等手段有效限制欺负行为。 “应针对现阶段网络传播的特点,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界定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权等行为的区别,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制裁恶性的网络欺凌事件”。最后,积极推行网络实名制度,树立大学生作为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减少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提升大学生素质,实行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面对网络欺负,大学生要激发自身的主体意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素质,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首先,要做到自律。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欺负行为给自身以及他人带来的危害,不做网络欺负行为的实施者,要学会理性控制自身的情感和欲望,规范自身在网络中的行为; 也不做网络欺负行为的受害者,学会自我保护。此外,大学生还要在网络中积极监督同伴的行为,从而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大学生要主动接受他律。第一,大学生要主动接受和践行网络道德对自身言语及行为的规范和引导;第二,大学生要主动接受网络法制法规对自身行为的监督和限制。

做好家庭环境的教育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合理科学的上网。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面对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中不足的现状,家长需要不断优化家庭教育,加强对子女的关注、关心和关怀,多了解他们学校生活,加强和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多留意子女情绪、言语行为等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同时,家长也需要丰富自己的网络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找出网络欺负的方式和工具,过滤掉那些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软件,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既避免他们成为受害者,也避免他们成为欺负者。

规范学校教育,正确预防和干预网络欺负行为,学校作为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机构,应当自觉承担起预防和干预网络欺负行为的责任。首先,学校应当意识到网络欺负行为已经相当普遍,应该积极主动采取多种手段和多样方法去了解网络欺负的现状及其带给大学生的危害; 其次,学校应把网络欺负这一道德现象纳入学生网络德育工作中去,教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发现网络欺负问题,从而避免遭受网络欺负的危害,为预防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做好准备。此外,学校也要对网络欺负实施干预。

道德和法制建设齐头并进,保障网络环境清朗网络的自由性和虚拟性以及网络道德和法律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刺激和强化了网络欺负者的侥幸心理。欺负者可以肆意实施欺负行为,祸害网络,对行为的承受者造成伤害。因此,要在保护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言行自由的前提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为重要途径,不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建设,保障网络环境清朗。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需要网络使用者网络管理者以及网络媒体共同发力,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正确认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完善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帆.登峰外显和内隐自尊与积极心理健康旳关系[J].中國心理卫生杂志,2005.

[2] 张向葵,田录梅.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J].心理学报,2005,37(02):240-245.

[3] 毕重增,张萍,朱晓菲.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科学,2012(03).

[4] 岑延远,郑雪.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02):167-169.

[5] 丛晓波,田录梅,张向葵.自尊:积极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J].东北师大学报,20058(01):144-148.

[6] 刘富良.大学生欺负行为及其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编辑整理:智库时代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zswk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