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邮箱:zksd@zksdzzs.com
  • 在线编辑QQ:197124493
智库时代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智库时代》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609

国内统一刊号:CN14-1391/D

邮发代号:22-570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太原市水西关街26号

语  种: 中文

开  本: 16开

投稿邮箱 :zksd@zksdzzs.com

在线编辑QQ :197124493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最美教师”的为师信条

发布时间:2019/07/19 阅读数:732

在一个国家迫切希望实现海洋强国梦想的时代,他将一生的选择和国家需要相连,把毕生经历投入水声教育和科研事业。作为龙江50万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之一,杨德森在“龙江最美教师”的颁奖台被主持人问及人生最得意的事情时答道:“在众多的职业中,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能为国家做点事,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这是我最感欣慰的。” ——题记

引导学生献身海防事业

中国的国土面积有多大?大多数国人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960万平方公里。”从小到大的地理教科书上,沿袭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概念,而对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却提及甚少。关于中国的版图形状,常有人说像一只雄鸡,而在杨德森眼里,它却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把火炬的托盘和手柄,而他的情感、命运始终与这300万平方公里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1994年春天,在中国首次大型南海综合考察中,中国人第一次独立用声波描绘这片海洋。这是中国首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声科学综合考察,也是首次由中国科学家独立指挥和实施的大型深海水声考察,是国家战略从“近岸防御”到走向深海的一步跨越。眼见万顷碧波上他国的石油钻井平台,作为考察队中最年轻的领导成员,杨德森感慨颇深。

他常对学生说:“我们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不能忘。海洋资源太丰富了,这么大的海疆一定要好好关心和充分利用,海洋权益对于国家建设者至关重要,必须增强海洋意识,承担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责任和保护海洋的义务。”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水声工程学院,源自闻名遐迩的“哈军工”,被称为“中国水声事业的摇篮”。据统计,我国水声行业中6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70%的高级专家都来自这里,堪称国家水声发展的人才库、专家库和水声技术基础研究中心。对此,杨德森功不可没。数十年来,他通过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个国内最大的水声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平台,将海洋情结传递给了更多学生,使更多学生认识到利用海洋、保卫海疆的重要性,带领师生在远离海洋的龙江,将一项关于海洋强国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好的老师,要有战略家的眼光

好的老师,不亚于一名战略家,他对于学生的指导,绝不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甚至学科发展方向的指引。

杨德森始终站在水声科研领域的发展前沿,具有开阔的眼光和战略视野,他的学生也因此成为他战略视野最直接的受益者。

早在1997年,杨德森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我国首套水下声矢量信号接收装置——矢量水听器。这种矢量声呐技术打造的水下“千里眼”,增加了水下探测信息种类,不但测出目标声压大小,还能分辨方向,将探测距离提高数倍,对声呐设备的功能扩展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使声呐探测水平跨越式提高。这是我国水声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技术,对改善和提高我国声呐装备水平产生巨大推进作用,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项成果获2011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杨德森自主创新研制的矢量声呐再度成功升级,从灵敏度、频率、体积、悬挂方式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集体积小、精度高、重量轻、能耗少等众多优点,为改变我国水下国门洞开的紧迫形势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其着作《水下矢量声场理论与应用》、《矢量水听器技术及其应用》等是我国开展水下矢量声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基础。

二十年间,杨德森把为国家培养该领域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带的学生面向这一领域的科研前沿,使他们以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立足自身岗位,接受社会、行业和国家需求的检验。

2011年,杨德森指导的博士论文《基于矢量阵近场声全息技术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研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他为学生选定的博士课题研究方向是舰艇的减振降噪,这一课题直接面向国家的重大发展需求和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因为突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论文得以入选。

杨德森始终认为,好的老师,要有不输战略家的眼光和视野,要有站在时代前沿的敏锐头脑和超前思维。只有这样,工程经验、科研经历才能使他从更高处着眼,从国家需求与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去看某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同时,基于对行业发展和需求的透彻了解,使他对学生成长之路的规划更有指导力。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毕业生的眼界和视野,直接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水平,这反过来又对老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战略视野和眼光指导教书育人的事业。

珍惜学生的每一个学时

杨德森是高考恢复后的首届高考生,早年对知识强烈渴求的经历,成为他对青年时代最深刻的印象。他深知,对于求知若渴的学生而言,每一个学时都很宝贵,他珍视每一个学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集中力量开展装备的声隐身问题研究。杨德森作为主要成员承担噪声振动测试任务,建立从陆上台架到水下实航专用噪声振动测试与分析系统。杨德森敏锐地意识到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在学校首开“噪声控制”课程,并编写教材。为了尽可能地给学生“捞干货”,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图将在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体现在教材的各章节中,甚至将在科研中的实际数据做成课堂上的投影胶片,让学生在课堂上将真刀真枪的科研实践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

杨德森在教学中发现,有的知识在不同专业课中反复出现,比如“傅里叶变换”的内容,在信号处理、数学电工基础、网络分析等不同专业课中均有出现,让学生在重复学习中浪费了时间。经过研究,杨德森牵头对重复的内容进行调整,为学生宝贵的学时增添了更多的知识密度。

杨德森常说:“老师既然站在讲台上,就要教给学生真才实学,珍惜学生的每一个学时。”

做最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

欲立世界,必盛海洋;海洋强国,必兴水声。人类可以登上38万公里外的月球,但对海洋的了解却比月球还少。这主要是因为无线电波、光波等能量形式面对海水的强烈吸收望而却步,只有声波能够在水中远距离传播。由此诞生的“水声学”就是研究声波在水中的传播规律,将人类耳朵、眼睛和嘴巴的功能,延伸到水中。在民用上,它在探测、开发、利用海洋方面无可替代;在军事上,水声技术一直是海军水下探测的唯一手段,声呐等水声设备是各国海军舰船及水下兵器的必备之物。

教育神圣的使命之一是为国家的进步作出贡献,杨德森一直将“做最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作为使命担当。随着海洋作为世界军事力量角逐战场的地位凸显,对水中目标的探测能力和自身潜器隐蔽性的战术要求日益提高。沉默是金,可对于出没在深海碧波间的各种潜器来说,“沉默”比黄金更珍贵,因为它事关存亡。更灵敏迅速地捕捉对方的噪声声波以知彼,同时最大限度地对己方水中航行器减振降噪,提供更大的安全隐蔽性,打造水下的“千里眼”和“隐身衣”,这是对杨德森科研的简单解释。

四十多年来,杨德森始终立足水声工程学科,不懈追求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无声”事业。从他1977年高考后初识水声,到其科研成果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从他1982年留校任教初登杏坛,到其培养的60余名硕博生学有所成、所带团队获教育部嘉奖,在他开拓的一片学术天空下,很多人在这里放飞理想,找到人生的坐标和价值。

他的一位学生说:“杨教授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有着为国家多做事的担当与渴望,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和激励。”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在杨德森的思想中,有一个想法根深蒂固——“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这一信条指导着他包括教学、科研工作在内的一切行动。

这句话最初在他脑中打下烙印,还是在他儿时。上世纪6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随后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儿时的杨德森对于榜样的意义懵懵懂懂,但却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杨德森后来说:“我喜欢挑战和风险,喜欢做一些有创新、有开拓意义的工作。如果总是墨守陈规、别人咋走我也咋走,有什么意思?”他的血液里一直有着不安分的因子。

这样的想法和性格特征尤其明显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并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了学生。

潜器作为各国海军的杀手锏武器,其隐蔽性是主要优势,声隐身性能是各国潜器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也是潜器生存和攻击力的保障。杨德森研发声隐身技术,炼就潜器“隐身衣”,提出潜器非线性噪声控制的新设想、新概念,突破传统材料和器材的限制,解决了潜器噪声控制的关键问题,大幅提高隐蔽作战能力,为我国低噪声潜器辐射噪声测量开辟了新途径,引领潜器声隐身技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创新变革,为我国相关领域声隐身能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十余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我国声学界最高学术成就奖“马大猷声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一项项国家级奖励是对杨德森创新精神的肯定,这种创新精神也鼓励他的学生在逆境中勇敢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成为国家可靠顶用的建设者。

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杨德森在少年时期看样板戏《沙家浜》,第一次从剧中角色口中听到了这句话,此后一直牢记不忘,并在后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将其作为信条。每当遇到难题感到无路可去时,他常常对自己和学生说这句话,鼓励自己和学生再坚持一下,再努力一下,再前进一下。对于学生而言,这种信念的影响是润物无声而又极其深刻的。

在进行高频矢量水听器的研究项目时,水密问题因为惰性材料的粘性不够,迟迟未能解决,进而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度。杨德森率团队废寝忘食,邀请黑龙江省化工领域的知名专家前来帮忙,但仍旧未能解决。有的师生在身心俱疲中感到灰心,但杨德森始终绞尽脑汁地想办法。灵感似乎格外偏爱执着坚守的人。“既然不能解决各部件联接的密封问题,那么整体封灌怎么样?”“高频矢量水听器整体封灌技术”的想法在杨德森脑中逐渐成型,他最终另辟蹊径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对于早已走上工作岗位并担任重要角色的许多学生来说,这些片段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也内化为他们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信条。

杨德森对学生的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他时常结合工程项目、海试实验,跟大伙儿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因为有时即使方案很完备、技术很先进,但事情最终干成往往依靠细节,很多时候,海试出现问题时,可能不是方案、软硬件的问题,而仅仅是需要在输入端加一个电阻或者滤波器之类的小东西。”

学生的论文送到杨德森那里后,被改个五六遍是常有之事。杨德森说:“水声学院的许多老前辈都会将学生的论文改了又改、精益求精,会因为一个注解亲自跑图书馆查原始材料,会对一个标点符号都严格要求,我的严谨程度还不如他们啊!”身教重于言教,风气陶冶品格。正因为老师给学生“打了样儿”,使学生不敢有丝毫怠慢,每次交给老师论文,他们都是看了又看,直到确定自己“改得不能再改了”才罢休。

杨德森率团队先后获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他个人先后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龙江最美教师、龙江楷模等荣誉称号,2017年被选为黑龙江省党的十九大代表。作为学生奉献祖国、锤炼品格、创新思维、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数十年来,杨德森始终秉承“为师信条”,通过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个国内最大的水声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的平台,将这些信条传递给了更多学生。

在杨德森“龙江最美教师”荣誉证书上,颁奖词这样写着:深蓝的海域,是你无声的战场,远航的甲板,是你无悔的讲台;惊涛骇浪下,有你精准的坐标,岁月奔流中,有你不懈的求索;一腔报国壮志,两鬓几度风霜;魂系水下长城,胸怀万里海疆!




编辑整理:智库时代杂志社编辑部 官方网站:www.zswkzz.com